|
|
楼主 |
发表于 2022-9-8 17: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自知乎pianofanie" q9 X# {% l/ }0 K
: c; C$ `* F, c& x/ S6 M
我的专栏里面有详细的论述及演奏视频。
0 I8 f' P5 p+ {, o3 v. ?5 u( D7 ~( |0 n/ q$ ~
【音乐欣赏】一曲一世界-恰空 - 知乎专栏7 c0 f# V( B% q& |0 q+ B3 ^% j
+ P# o& ~' I7 Z6 U- S& g7 V7 M
巴赫的原作为第二无伴奏小提琴帕蒂塔第五首《恰空》(Violin partita No.2 in d minor, BWV 1004 Chaconne)。
! D& @# f/ V4 o3 Q: G4 m: z/ a* e* I3 g' g5 T& W* e8 p
勃拉姆斯曾写信给克拉拉,谈到巴赫的《恰空》:“只有单行谱表、只运用一件小乐器的系统,就写出整个具有最深邃思想和最丰富情感的世界。我连想也不敢想自己能成就这样一首曲子,不敢想象若我能把它构思出来——果真如此的话,我一定会激动地疯掉。”
9 z3 I2 u! y. }* m5 V- _" [
4 n7 Y$ H& |: m. B G+ r恰空 ( Chaconne)一词原指恰空舞蹈, 是十六世纪末期起源于西班牙的慢三步舞,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器乐曲。这种音乐形式在左手固定低音或固定和声进行的基础之上进行多次主题反复并加以发展,因此也被称为 “固定和声变奏曲”,在巴赫生活的巴洛克时期,是非常受欢迎的一种音乐形式。
# ~( Q9 d& h$ C. s, s! B- R
0 M* Z( L1 ]+ ^, ?其中代表巴洛克后期恰空发展高峰最高成就的便是今天要介绍的这首巴赫的《恰空》,作品号BWV1004。这首作品的创作时期大致为巴赫任职科腾宫廷乐长时期(1717-1723)的1720年前后。关于恰空的创作背景,一直以来众说纷纭,有关巴赫第一任妻子芭芭拉的说法流传最广——1720年巴赫深爱的妻子玛利亚芭芭拉巴赫离开人世,对于巴赫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生死两茫茫,无处话凄凉,最后沉重的悲痛化为音乐凝聚成一串串音符。
/ A: l) _1 E7 ~' ~$ S5 a- N' m3 L( `8 ~; ?1 y: A8 f( i O
1994年德国学者希尔加·泰尔纳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这个说法,他发现在这首乐曲当中隐藏了包括巴赫自己和妻子玛利亚·芭芭拉·巴赫名字的字母,而这些字母相对应的音符的音名,构成了恰空当中隐藏的一条旋律。
( J0 v. P) u' Z; S% Z9 ^# T- L& C
0 I1 H5 S, J: \: q《恰空》从八小节的主题发展出三十个变奏。2 t1 @- H3 `. ^2 @
7 t# h7 x; N2 D: L7 \* O# ?5 q1 X巴赫的《恰空》手稿第一页,前八小节为主题,可以看出和声进行为 I-V-VI-V,全曲就是围绕着这一固定和声进行展开。
! |8 o- W1 k! ]' a6 _. A/ N' g4 o$ ]" Y* y7 x4 w
" V, p; d5 V/ c7 v5 u- Q6 ?% `/ U1 H
, a8 @4 @2 j; J" L/ f& k
* z" |, O/ W+ k! i: H/ x大体可分为三个部分。
, @/ Y# V" G! O- L3 W6 Z; r9 E1 U0 ~& b
$ R6 k! |/ f# V$ X" S; m8 W
4 z, w) _+ |: ^7 d第一部分为主题至第十五变奏,d小调,庄严而沉重,凄厉而决绝,仿佛是一声声哭诉和哀嚎,这一部分的篇幅占据了整曲的一半。第二部分为十六变奏至二十四变奏,开始变为更加宽广明朗的同主音大调-D大调,仿佛是对人生中美好事物的回忆,流淌着喜悦和欢乐,将音乐推向高潮。第三部分为二十五变奏至三十变奏,回归至d小调,短短六个变奏是第一部分主题与变奏的总结和再现。% @& a& M% B' l0 D0 M% y( f
* s% \1 L l4 e/ F# e
福田进一曾说:“恰空就像人的一生,开头是啼哭,然后人生坎坷,戏剧变化,喜悦,欢愉,胜利——转调之后 衰老,悲伤……”. Q% w. w, ^* {# `1 O, W9 W
" l$ m3 ]4 I9 x我的专栏里面有详细的论述及演奏视频。
T L4 a8 x* z6 V T8 R- k
0 Q. j. h# t& {# m' f2 z, c( h【音乐欣赏】一曲一世界-恰空 - 知乎专栏 |
|